三三八 西军撤退(1/2)

作品:《辽殇

童贯带走的除了胜捷军外,还有部分河北禁军和都门禁军。现在伐燕事虽然是告一段落了,但金兵已经占了云蔚诸州,山西方向也还是要守的。有王黼和梁师成在朝中帮童贯说话,伐燕失利的责任也就掩盖过去了。仅仅是撤了河北宣抚,把童贯原来的河北河东两路宣抚司,改为河东宣抚使,令其率兵驻守太原抚边。

至于种师道,朝廷原来是准备勒令其以右卫将军的虚职致仕的,但现在燕国内附称臣,白沟河之败的责任也就同时掩盖过去了,西军新败之后军情不稳,勒令致仕的诏命就没有下达。让种师道仍以陕西五路经略都统制的身份,负责节制诸营兵马撤回防地。

自方腊作乱,部分西军离开故土已经有三年了,在这三年中,无数的袍泽在自己的身边战死,平方腊的功劳却是大多被童贯的亲信们抢去了,留给有前线浴血奋战的西军将士的,不过是别人啃光肉的骨头而已。自西军随童贯出征,朝廷和童贯都有意压制,分解西军,现在胜捷军已经名正言顺地从西军中脱离出去了。留在河北的环庆军,在不久也会脱离西军。种师道兄弟,姚古,王禀等西军高级将领是早就看穿了汴京文臣们的谋算了。但宋朝开国以来,武人向来在朝廷没有多少发言权。百年来如果不是西夏不断侵略西北宋境,陕西诸路禁军要么是被朝廷消减解散,要么象河北禁军一样糜烂得名存实亡了。

一百多年来。一代代的西军将领们凭着自己的勇悍和机智,在西夏和朝廷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大宋开口,以文抑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完全就没有西军这些武人们的什么事情。但开国不久由于西夏李元昊的反叛,给了宋朝武人们了一个用武之地。西军的先辈们很多都是随太祖,甚至后周世宗一起打天下的河北,河东英豪。宋辽澶渊议和之后,河北已无大的战事,是陕西这片特殊的土壤给了大宋武人们生存下去的用武之地。

一百多年的经营。西军早就是成为了一个骨肉相连的整体。西军将领们为了生存,除了和西夏人玩心眼外,还得和朝廷的汴京文官们玩手玩,什么私自经营产业,私下和西域和西夏部族通商,甚至虚报军功,玩寇自重等等手段,早就被西军将领们玩得熟能生巧了。

虽然玩着这样那样的花招,这些早就把根扎在陕西的西军将领们却给宋朝保留下了唯一的一支强悍善战的军队。从仁宗到现在。无论是湖南,贵州的土著叛乱。还是北方的辽夏之间的战争,朝廷用兵的时候,唯一能抽调出来的可战之军,也只有陕西五路禁军了。

但是,西军玩的这些手腕,根本是瞒不过那些玩权谋的文官们的。只要朝廷没有大的战事,文官们就一窝风的想尽一切办法来分化,瓦解西军的实力。在他们的眼里,西军的存在。和唐末,五代的蕃镇是没有区别的。近年来,随着河湟,横山的收复,西夏已经被西军建立的一大圈边寨牢牢地困在自己的窝内,再无向大宋伸出拳头的实力了,于是。那些开封大头由们就想着法子的来分化消弱西军的实力。

朝廷定下伐燕策后,西军的大多数将领都对伐辽事抱着抵触的态度。特别是西军的几个老人种师道,姚古和赵隆都公开地反对朝廷伐辽。这些西军的高级将领对辽国的实力看得很清楚,他们知道辽国现在根本对大宋构不成威胁。朝廷伐燕,说不上也是消弱西军实力的一个手腕。所以西军到白沟河边后,除杨可世,王禀,姚平仲等青年将领对战事比较积极外,种师道兄弟基本上是抱着观望的心态来对待战事的。正是他们的这种心态,再加上童贯的约束,没有及时把握住战机,才导致这场大败的。

大败之后,西军将领们对陕西禁军的前途就更悲观了。朝廷没有下达撤军的命令,十多万败军驻扎在小小的雄州,低落的士气更是相互传染,看不到前途的士兵们大多都患了思乡之病,几乎每天都有几十上百名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辽殇 最新章节三三八 西军撤退,网址:https://www.71ge.org/310/310783/336.html